郑矿机器

你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设备知识

长厚窑皮的分析处理

发布时间:2018-01-15 01:22:00发布作者:郑矿机器
  什么是窑皮及其作用?
 
  窑皮,即附着在烧成带窑衬表面烧结的熟料层。它保护着烧成带的衬料,使衬料不直接与火焰和高温物料对衬料的化学侵蚀、磨损以及高温的破坏作用,从而延长了衬料的使用寿命;窑皮还起着隔热层的作用,使高温带窑衬增厚,因而减少了窑筒体表面的散热损失,提高了窑的热效率。
 
  一、 窑皮形成的条件和原理
 
  窑皮形成的条件
 
  1、 物料中必须有一定的液相量和液相黏度。
 
  2、 要有适当的温度条件,气流、物料和窑衬之间有一定的温度才能形成窑皮。
 
  窑皮形成的原理
 
  物料进入烧成带时,由于温度升高,产生一定数量的液相,同时衬料表面也达到一定的温度。当衬料转到物料下面时,由于衬料温度比物料温度高,物料旧从衬料那里吸收一定的热量,与此同时,衬料又传给筒体并向外散热,因而使衬料的温度降低,使黏附在衬料上的物料凝结,形成**层窑皮。
 
  当窑皮从料层下转出后,又继续被火焰加热,这是如果火焰温度不是很高,黏结上的窑皮不会被烧流;如果火焰温度过高,窑皮处于过热状态,凝结的物料就要继续被烧熔,而粘挂不住,时刻存在掉下的可能,不易形成窑皮。所以窑皮的形成过程中,温度不易过高,好控制火焰、衬料、物料三者间的温度小些较好,但必须使物料能产生液相。
 
  什么是熟料圈及其形成原理
 
  结在窑内烧成带与放热反应带之间的圈,称为后结圈或熟料圈,是回转窑内危害大的结圈。熟料圈实际上是在烧成带末端与放热反应带交界处挂上一层厚窑皮。从挂窑皮的原理可知,要想在窑衬上挂窑皮就必须具备挂窑皮的条件,否则就挂不上窑皮。当窑皮结到一定厚度时,为防止窑皮过厚,就必须改变操作条件,使不断粘挂上去的窑皮和被磨蚀下来的窑皮量相等,这是合理的操作方法,而窑内的条件随时都在变化,随着料、煤、风、窑速的变化而改变。若控制不好就易结成厚窑皮而成圈。
 
  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当物料温度达到1280℃时,其液相黏度较大,熟料圈易形成,冷却后比较坚固,不易除掉。在正常煅烧情况下,熟料圈体的内径部分,往往被烧熔而掉落,保持正常的圈体内径。如果在1250-1300温度范围内出现的液相偏多,往往生成妨碍生产的熟料圈,熟料圈一般结在烧成带的边界或更远,开始是烧成带后边的窑皮逐渐增长,逐渐长厚,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形成熟料圈。严重时熟料圈的窑皮长度是正常窑皮长度的几倍。
 
  二、 形成良好窑皮的措施
 
  1、 配合好一、二次风,稳定窑尾温度、窑尾温度必须稳定,用稳定窑尾温度来控制窑内热工制度,使窑操作处于佳状态。
 
  2、 严格控制熟料粒度。回转窑熟料结粒始终保持均齐(多数在5-20mm),说明窑温或风、煤、料、窑速配合较好。
 
  3、 缩小窑速快与慢的时间差。窑速过快或过慢(生料成分发生变化除外)表明操作上存在失误,应采取措施争取主动保持窑内热工制度的稳定,防止KH值、n值高时提高窑温伤害窑皮。
 
  4、 控制二次风温与窑头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二次风温过高或过低与窑内下料量的多少及冷却机的效率有很大关系,应及时作出调整。
 
  5、 经常根据“a区”窑皮情况变化喷煤嘴的位置或合理调整内外风的比例。利用窑口与喷煤嘴间的距离掌握火焰的正确形状,保护好窑皮。
 
  正确的火焰形状不但顺畅、活泼、有力,而且不粗、不软、不硬;快窑不短,慢窑不长。
 
  保持正确的火焰形状,操作员的操作是决定因素。正确的操作与风、煤、料、窑速等诸多因素相互配合,避免操作产生失误是保证烧成带窑衬寿命的关键。
 
  窑皮形状的好坏是由火焰形状决定的,只有保持正确的火焰形状才会产生平整、致密、坚固的窑皮,生产中必须保持火焰形状的稳定。
营业执照,仅供网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