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窑皮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17-12-23 00:27:54发布作者:郑矿机器
回转窑中窑皮的重要性?
回转窑中窑皮的重要性有:回转窑失去窑皮的保护后,当回转窑热负荷过高,热面层基质就会在高温下熔化并向冷面层方向迁移,使的砖衬冷面层致密化,热面层则疏松多孔,从而使回转窑不耐磨刷、冲击、震动和热疲劳,易于损坏。在回转窑中无窑皮保护的砖带,当窑内热工制度不稳时,易产生还原火焰或存在不完全燃烧,使回转窑窑气中还原与氧化气氛的交替变化,使的收缩与膨胀的体积效应反复发生,而使砖内产生孔洞、结构弱化、强度下降,砖也会产生化学疲劳。还有,当窑运转不正常或窑皮不稳定时,碱性砖易受热震而损坏。窑皮的突然垮落,致使砖面温度瞬间骤增,而使砖内产生很大的热应力。同时窑皮掉落时带走处于热面层的碎砖片,使砖不断损坏。因此,在回转窑的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对回转窑窑皮的保护,这样将会延长回转窑的正常使用寿命。
回转窑挂窑皮期间如何配煤和配料?
回转窑挂窑皮期间,料层一般偏薄,窑速偏慢,预热好,容易过烧,所以要求生料饱和比配高一些,使其比较耐火,又能产生足够的液相量,利于粘挂窑皮。尤其初开窑时,木柴灰、火砖块、残余剩料等均留在窑内,再加待料烘窑时的沉降煤灰,所以**股料的熔点较低,容易发粘,之不符合结粒细小均匀的要求。经验证明,较高的生料饱和每米和适当的硅酸率与铝氧率配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饱和系数和其他率值到底控制多大为好,各厂有自己的经验数据,不尽相同,但考虑的原则是相同的,保证煅烧时熟料结粒细小均匀,易挂窑皮。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挂窑皮期间的煤质要求好一些,发热量高一些,化学成分稳定些,这样有利于煅烧和挂窑皮,又有利于配料控制。
怎样保护回转窑的窑皮?
回转窑挂好窑皮,只是长期安全运转的**步,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措施保护好窑皮,为优质、高产、长期安全运转奠定基础。
1、摸索制订合理的操作参数,稳定窑的热工制度,保证快转率在85%以上。
2、加强煅烧控制,避免烧大火,烧顶火,严禁烧流或出生料,保证熟料结粒细小均匀。
3、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改进喷煤嘴结构,保持完整的火焰形状,不涮窑皮,并经常移动煤嘴位置,调整高温区域,以利于窑皮粘挂。
4、及时处理前结圈,保持一定高度,使大块及时滚出,避免损伤或砸坏窑皮。要力争不结或少结大块。
5、发现窑皮不好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挂,做到勤看勤调,控制火力偏中,烧高了挂不上坚固窑皮,烧大火顶火,则会继续恶化,都要防止。
6、配制成成分适当的生料,保证好烧,不结块,以利于粘挂窑皮和操作控制。
7、加强设备维护,力争减少停窑次数,以避免窑皮因忽冷忽热的变化而脱落。
8、严防结后圈而压短火焰,危害窑皮。
回转窑挂窑皮期间下料量为何只能逐步增加?
回转窑在挂窑皮的3d中,火力是随着窑皮的增厚而提高的。开始挂窑皮时,耐火砖并没有保护层,来料以后开始挂上些窑皮,以后由薄到厚慢慢地加厚,但此时的窑皮还不能经受高温,因此,料层必须逐渐增厚,才能使烧成带温度相应逐渐提高,以适应窑皮的经受能力。如果一开始下料就很多,料层必然厚,就要提高烧成带的火力,这样使物料与耐火砖的温差加大,窑皮不易粘挂,耐火砖容易受损,因此,开始一定要保持较薄的料层,使物料预热好,到烧成带容易煅烧和控制,热工制度稳定,快转率高,火焰顺畅,温差小,为粘挂窑皮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窑皮不断增厚,就要相应增大下料量,增厚料层,提高火力,适时地提高产量。
回转窑挂窑皮燃烧器为何要从外向里逐步移动?
回转窑粘挂窑皮,当然希望能顺利挂上,但又不希望挂得过快,以致松弛不牢固,而是希望慢慢地、逐渐地、致密地挂上。为此,开始点火时要把燃烧器煤嘴放在下料口中心位置,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煤粉与一、二次风较理想地混合,得到完整的火焰,便于粘挂窑皮,而且又不使前圈长得太靠外,难以处理。以后随着挂窑皮时间的延长,燃烧器逐渐往里送,火点不断前移,既可保证窑皮增长速度不致太快,又可使挂上的窑皮受到高温的锻炼,变得致密牢固,当燃烧器送到一定位置时,再逐渐向外移,达到由外到里、由里到外、分层粘挂、分段得到高温锻炼的目的,使形成的窑皮牢固、完好和平整。
回转窑操作中如何处理窑皮恶化现象?
回转窑在运转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窑皮恶化现象是难以避免的。在处理这种窑皮时,要*先烧前圈,减少物料因滚不出来而磨损窑皮,烧圈后煤管向里送,或者加大排风,变动火点,使高温区放在b段,避免料到斜坡处很快冲过火点,稳不住窑速,挂不上窑皮。在操作上,适当压低一次风,做到预打小慢车,保持顺烧不顶火,维护好窑皮。
在处理“干窑”时,*先要考虑“干窑”位置和程度,如果情节还不严重,面积不太大,可移动火点位置,使高温区尾部接近“干窑”处,保持料层薄时能烧到,厚时烧不到,目的是把刚出现液相的区域放在“干窑”处,黑影放近控制,准备停窑检修。
回转窑补窑方法有几种?
水泥烧成设备有竖窑、湿法回转窑(旋窑)、普通中空干法窑、立波尔窑、预热机窑(SP)以及目前普遍使用的新型干法回转窑(旋窑)。
回转窑(旋窑)是一个有一定斜度的圆筒状物,斜度为3~3.5%,借助窑的转动来促进料在回转窑(旋窑)内搅拌,使料互相混合、接触进行反应。窑头喷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热,热量以火焰的辐射、热气的对流、窑砖(窑皮)传导等方式传给物料。物料依靠窑筒体的斜度及窑的转动在窑内向前运动。
(1)回转窑(旋窑)一方面是燃烧设备,煤粉在其中燃烧产生热量;同时也是传热设备,原料吸收气体的热量进行煅烧。另外有时输送设备,将原料从进料端输送到出料端。而燃料燃烧、传热及原料运动三者间必须合理配合,才能使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能在原料通过回转窑(旋窑)的时间内及时传给原料,已到达高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2)原料颗粒在回转窑(旋窑)内运动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假定原料颗粒在窑壁上及原料层内部没有滑动现象时,通常认为原料运动是这样:原料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与窑壁一起像一个整体一样慢慢升起,当转到一定的高度时,即原料层表面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等于原料的堆积角时,则原料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料层滑落下来。由于回转窑(旋窑)有一定倾斜度,而原料颗粒滚动时,沿着斜度的大方向下降,因此向前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当原料在窑内运动时,原料颗粒的运动方式有周期性的变化,或埋在料层里面与窑一起向上运动,或到料层表面上而降落下来。但只有在原料颗粒沿表面层降落的过程中,它才能沿着窑长方向前进。
原料在窑内运动的情况将影响到原料在窑内的停留时间(即原料受热时间);原料在窑内的填充系数(即原料受热面积);原料粒度翻动情况,也影响到原料的均匀性(即影响到燃烧产物与原料的表面温度)。
各种运动条件对中心角的影响,也就是对原料颗粒填充系数的影响,必须加以注意。如果要在窑内保持一定的填充系数,就需使窑的转速和喂料速度互相配合,并保持一定比例;这也是提高产量、质量,稳定热力制度,克服结团等的工艺条件。
回转窑如何进行清窑?
停窑检修时,应烧空窑中的物料。烧空窑中物料的过程,就叫清窑或烧空窑。
止火前4~8h通知煤磨停止向煤仓内送宽,以便烧空仓,检修或检查煤粉机械,也可避免在检修过程中仓内有煤发生自燃。
减料1~2h停电收尘,然后把料减少1/3左右,其目的是:清窑过程中料由多到少,由厚到薄,烧成温度由高到低,逐渐下降,防止止料后由于料层过厚无法把烧成带温度和尾温压下来,造成无负荷的链条过度受热,甚至烧坏,或者烧坏旋风器的旋风筒。如果强制压风减煤,慢车过大,就要出生料,影响质量。
减料1~2h后,停止喂料,止料后一定保持尾温比正常温度低20~30℃左右,在不出废料的基础上减少用煤量,压低排风,如果尾温仍降不下来,湿法窑可向窑内适当加水,带预热器的干法窑可打开冷风门;立筒预热的窑型,可打开烟帽,以防烧坏窑尾各种设备。在煅烧控制上应做到不烧大火,保持结粒,火力偏中下,防止烧坏窑皮。随着料层的减薄,尾温逐渐降低。烧成带几乎无料时,停煤止火,把窑速降到低,窑尾加水止,并停排风机,使窑慢慢冷下来,同时关闭水冷却。
为防止在高温下停窑发生窑体弯曲,在停窑前应在低级上慢转1h左右,停下后用辅助马达转动,直到窑皮表面发暗才完全停转。
为保证不急冷呀避免耐火砖炸头,止火4h后开排风机,并打开窑门,使窑冷下来。
回转窑红窑有几种表现形式?
扫描仪观测回转窑筒体,筒体的局部温度大于350℃,此时应结合窑筒体的实际情况来判定是否红窑。回转窑如出现红窑,在夜间可发现筒体出现暗红或深红;白天则发现红窑处筒体发白有“爆皮”现象,用扫帚蘸上柴油扫该处可燃烧,如不能及时断定可等到夜间观察是否出红。
出红的位置:轮带内、轮带旁、筒体、烧成带、过渡带、冷却带。
出红的范围:整片暗红、小圆点、大圆点、大块状出红、条状出红。
出红的程度:暗红、亮红。
出红时间:连续长时间出红,不消失,经处理后出红消失。